据《日本侨报》报道 3月29日,《日本侨报》发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兼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赵新利撰写的题为《中国大爱温暖震后日本 公共外交改善国民感情》的评论,指出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在第一时间对日本进行慰问,并展开了救援活动,日本媒体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报道。中国对日本的无私援助,在结果上成为一种发自内心、充满善意的公共外交活动,很大程度上溶解了两国民众感情中的坚冰,温暖了中日关系。
评论摘要如下:
3月28日下午,中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第二批救灾物资从北京国际机场启程。此次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政府和民间各层次、各领域都展开了立体的救援、捐助、祈福活动。中国对日本的无私援助,在结果上成为一种发自内心、充满善意的公共外交活动,很大程度上溶解了两国民众感情中的坚冰,温暖了中日关系。
3月11日,地震发生当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代表中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和人民致以深切慰问,表示中方愿向日方提供必要的帮助。外交部长杨洁篪、国防部长梁光烈分别向日本外务大臣松本刚明、日本防卫大臣北泽俊美致电慰问。日本主流媒体都对温总理在第一时间表示愿意提供必要的帮助进行了报道。
3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致电日本天皇明仁,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就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特大地震灾害表示诚挚慰问,对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祝愿日本人民早日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对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中国政府和人民愿继续提供必要的帮助”,日本媒体给予关注。
3月14日,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结束之前特意问:“有没有日本记者?”并通过日本记者向日本灾民慰问。日本主流媒体对此都进行了报道,指出中国在改善因钓鱼岛撞船事件而恶化的两国关系的善意。《读卖新闻》还介绍了中国舆论调查显示,83%的人认为中国应为日本地震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反对者为13%,基本客观介绍了中国国内的民众情绪。
3月13日,中国国际救援队赶赴日本,深入灾区参加救援。虽然有数十个国家的国际救援队纷纷赴日参加救援,但由于这是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前往日本参加救援,日本媒体对中国救援队给予了高度关注。《每日新闻》等多数媒体都回忆了2008年四川大地震时日本救援队对两国关系的改善。日本时事通讯社则指出,中国救援队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展开搜索救援活动。此外,在核辐射上升后,法国等国家救援队已经撤退,而中国救援队则坚守救援第一线,日本网络媒体也给予了关注。
3月13日和3月1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人民日报》分别以“面对天灾,中日有难同当”和“危难时刻,人类需要互相温暖”发表社论,指出“为异国他乡的人们祈福,就是为自己祈福;帮助受灾的人们重新站起来,也是在帮助自己”。日本多个网络媒体都对社论内容进行了编译加以介绍,很多日本网民为中国在日本大地震面前表现出的“大爱”而感动。
3月18日下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前往日本驻华使馆吊唁日本“3•11”地震遇难者。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日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都给予了关注,并指出,“中国国家主席因自然灾害等原因亲自前往一国的驻华大使馆,是极其罕见的举动”。
除中国官方提供的价值3000万人民币的救援物资和2万吨燃油外,此次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民间也出现了捐助和声援活动,日本媒体对这些都进行了关注。清华大学等中国多所大学出现了给日本灾民捐款的活动,3月17日,《读卖新闻》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还指出,很多中国人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微博上留言“日本加油”,并呼吁更多人给日本灾民捐款。16日《环球时报》发布《让我们向日本伸出温暖的手——100名中国学者的倡议书》,日本《产经新闻》等都给予关注,并指出在钓鱼岛撞船事件和历史问题上对日进行严厉批评的《环球时报》发表这样的倡议书,十分罕见。此外,苏宁电器等中国企业的对日本救灾的捐助活动也受到日本媒体的关注。
地震发生后,中国在第一时间对日本进行慰问,并展开了救援活动,日本媒体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报道。整体上,在地震救援期间,日本媒体的涉华报道呈现出友好、感动的氛围。这些报道无疑化解了部分日本民众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厌华”情绪。有日本朋友给笔者发来邮件:“历史上日本曾对中国做过那么残酷的事情,而现在中国对我们进行如此善意的救援,真是让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