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爪大三郎评《中国政治经济史论 毛泽东时代(1949~1976)》(胡鞍钢著、日本侨报社出版)
用数据来展现新中国的框架
当今的中国有望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该书通过讲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真实故事,描绘了一部中国波澜壮阔的现代史,堪称集大成之作。厚重的原著分上下两册,此次被翻译成日语的正是其上半部分——毛泽东时代。
作者胡鞍钢教授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经济学家。文化大革命时期在中国东北农村了历经了七年的辛酸,恢复高考后刻苦学习,顺利考入理工科大学。此后又自学经济学并得到学界认可赴美留学。回国后以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这个智库为舞台,广泛著书立说,为政府建言献策。
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作者基于这样的关系,不断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并认为只有通过检验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的历史研究,才能够触及经济的本质。该书中,不仅谈到了造成文化大革命的原因和其产生的危害,还介绍了改革开放的诞生和其带来的成长,每一份数据都通过仔细阅读政府的统计与党的文件得出。基于可靠的数据以及研究方法展现出新中国政治经济史的框架,可谓是该书的丰功伟绩。
众所周知,大跃进是文化大革命的前奏。对经济缺乏认识的毛泽东与苏联争锋相对,并扬言要用十五年的时间超英赶美,党中央一度处于不切实际的混乱状态。传达给下级的指标肆意扩大,汇报给上级的业绩虚假浮夸,大丰收、大增产等口号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人民公社食堂的大锅饭也愈演愈烈。由此带来的大饥荒造成饿死的人数一年就达1500万人。刘少奇为了纠正人民公社的问题,甚至调动家人协助生产,力挽狂澜。毛泽东被追及大跃进的责任,对刘少奇恨之入骨,最终决定将其打倒。为了清理掌握实权的“走资派”,党内的阶级斗争也随之展开。
“毛泽东的个人意见与全党通过的决议产生矛盾时优先前者,领导人的个人地位开始凌驾于全党之上。”党曾多次有机会回到正轨却全部落空。在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献出了生命、邓小平被打倒、林彪失势,众多的共产党员遭遇了悲惨的命运。如此背景下,邓小平深刻认识和反省了党的错误道路,在之后的改革开放中为党指引了正确的方向。
究竟该如何去评价毛泽东时代呢?书中指出“1952年至1978年间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7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1.3%”。可以看出实际上这个时期的经济成长是非常显著的。但是,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经济受到了重创。根据胡教授的推算,相比长期潜在增长率9%,“1957年至1978年仅为5.4%”,他评论道:“由政策决定的错误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经济成长率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此外,被剥夺受教育机会造成的人才丧失以及人心不稳、社会秩序的混论也影响深重。
作者认为,毛泽东的失策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并集中体现在领导人终身制和无视党章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的直接动机,也是能够维持政治及社会稳定的根本原因。”由此看出,从文革的灾难中人们也收获了相应的教训。
如今在中国,对毛泽东的历史评价仍然被视为“敏感”问题。胡教授从公正、客观、科学的角度反思了这个问题。结合青年时期生活在动乱年代的经验,基于经济学家的博闻广见,加之广泛阅读了与党相关的众多资料完成了该部巨著,甚至可以被称为中国对发展历程的自我思考。该书由日中翻译学院团队翻译,日语译文正确无误、通俗易懂,是研究和了解中国的必读书籍,真诚地建议全国的图书馆都能够收藏一册。
(谢林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