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僑報社から『
沈黙の語りべ-中国の抗日戦争を支えたモノたち』著者樊建川氏は、7月7日付の人民日報海外版に大きく登場した。その記事を転載します。
6月17日,四川安仁。
沿着笔直的道路前行,高大威武的雕像迎面而来——一名中国抗战军人手持长枪振臂欢呼,怀着胜利的喜悦踏在残破的日军碉堡上。碉堡顶上,几缕绿草茂盛地生长着,点缀着灰暗冷硬的钢筋混凝土。这里是民间收藏家樊建川修建的抗战系列博物馆——
为了和平 收藏战争(社会万象)
本报记者 任成琦
■见证不屈民族魂
那个日军碉堡是樊建川抗战博物馆的收藏品之一。数年前樊建川得知,天津有一个侵华日军留下的完整碉堡。兴奋异常的他马上赶过去收购。天津到四川相隔几千里,他硬是雇人把这巨大的水泥钢筋砣子分卸成18块,分装在卡车上千里迢迢运回抗战博物馆。
今天,这些混凝土碎块作为历史的证据被踩在了脚底下,和抗战博物馆里数不清的文物一起,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的抗战精神。
漫步在博物馆前刚刚建成的中国抗日壮士群雕广场,200余位抗日将领默然矗立。夏日正午的阳光直直照射下来,200余个金属塑像摸上去浑身滚烫,正如当年他们被精忠报国的激情灼烧的躯体。参观者肃然起敬的同时内心深处更升腾起一种被感召的力量。
■让藏品为历史作证
抗战系列博物馆设有中流砥柱馆、正面战场馆、飞虎奇兵馆、不屈战俘馆、川军抗战馆、日军暴行馆、汉奸丑态馆等陈列分馆。每一个馆都是真实历史的部分再现。
日本侵华老兵东史郎的日记里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史实:原分队长桥本光治把一个中国人装入邮袋,浇上汽油点火燃烧。最后系上手榴弹,投入原南京最高法院门口的池塘炸死。
1996年,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在宣判东史郎案时,却以日记记载地点没有池塘为由,判东史郎败诉。樊建川的抗战博物馆正好收藏有1940年版《最近实测新南京市详图》,该图为水塘的存在提供了有力证据,引起了强烈反响。
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贵历史价值的抗战文物并不仅此。2004年夏,樊建川从一个文物商人那里收购来的一个日本兵的7本日记和1本影集,经鉴定后引起轰动。那个名叫荻岛静夫的日本兵的日记和影集后经整理出版。《荻岛静夫日记——一个侵华日军的战地实录》和《东史郎日记》、《拉贝日记》一样,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如今《荻岛静夫日记》的原件及影集作为珍贵文物静静地躺在抗战博物馆里,无言地印证着那段历史。
“让抗战收藏有力地证明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樊建川非常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书法大师启功先生生前曾经看过博物馆的藏品相册:“正史出示的证据是主证,这些藏品是在为历史提供旁证。”他打破老来不为人题字的惯例,为博物馆题词:“旁证。”
■连战陈香梅题写馆名
樊建川从1979年开始收藏,至今已经有27个春秋。他创建的博物馆是目前大陆最大的民间博物馆。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的民间收藏家。
樊建川的父亲就是一名抗日战士,曾经面对日军的刀枪,在血火中拼杀。而他的抗战收藏则是由《血战台儿庄》的电影触发。电影真实再现了川军师长王铭章中弹负伤奋勇杀敌的场景,让当过军人的樊建川深受感染、终生难忘。从此他的抗战文物收藏一发不可收拾。
当他提着麻袋在古旧市场寻购抗战文物的时候,别的收藏家却在购藏更有升值潜力的古玩、玉器、字画等。面对别人的不解甚至嘲讽,他不为所动。“他是一个有理想和追求的人,认准了的事就会干到底。”他的同事如此评价说。
抗战系列博物馆从开工到建成用了不到9个月的时间。为此,樊建川和同事连续几个月加班,累了就睡在铺着废旧纸壳的地上。
樊建川的辛苦付出也得到海内外爱国名流的支持。抗日名将吕正操将军为中流砥柱馆题写了馆名。中国国民党原主席连战先生为正面战场馆题写了馆名。当年美军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遗孀陈香梅女士为飞虎奇兵馆题写了馆名。
连战的题词写于2005年5月,但他征求了樊建川的意见后,特意把落款日期改为2005年7月7日,以示不忘中华民族全体奋起抗战的那个日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6-07-07 第04版 )